廢核專題報導之五「只能向神祈求了嗎?」
地點位於柏林的德意志社會民主黨總部大樓。大樓裡面塑立著一座在德國統一之前,西德時代的首相威利‧布蘭特的大型雕像。
在大樓的一間會客室我們見到了艾貢‧巴魯先生,他是德國著名的外交家。於1970年代初期在布蘭特首相之下,透過對話試圖與前蘇聯和東歐國家和平共存,在「東方外交」中扮演重要角色。
巴魯稱呼前任美國國務卿亨利‧季辛吉(88歲)為「長年的朋友」。
季辛吉是有名的外交戰略家。於尼克森總統當政時期的1971年,因秘密訪問北京而建立起美國與中國關係更拉近的路線。而就連協商簽訂關於發生緊急情況時運送核子武器至沖繩的「密約」,眾人皆知那時他是與當時的日本首相佐藤榮作的特使一同推動的。
巴魯和季辛吉第一次會面是在1969年9月的時候。巴魯是為了獲得對於東方外交的認知而訪問美國。他說:「季辛吉對於德國人親近俄羅斯人這件事感到不悅,但最後終於理解我們的想法」。
與季辛吉式的外交手腕不同之處,巴魯的說明如下。
戰後的德國,所需要的外交是不依靠武力的方式。曾經停止強化武裝的弱者,被尋求「要將弱勢變成優勢的外交」。不透過外力,而是訴求「經由法律和正義來建立秩序」這種形式。這才真正是德國發揮其優勢的方式。這點和身為強國的美國完全不同。
兩人在卸下政府的要職之後,在國際會議的會場中或電話中仍持續交流互動。有時後巴魯也被稱為「德國的季辛吉」。巴魯聽了之後,笑著說:「這真是給我臉上貼光」。
包含季辛吉在內,美國的四位大人物在2007年之後在美國報紙上提出「無核世界」的構想。巴魯也認為,這是代表信奉力量外交、抑制核武的季辛吉他個人的轉變。
促成這一切的是巴魯的學生,漢堡大學的物理學家蓋茲‧諾伊涅克(57歲)。在德國也是超黨派的大人物,於電話中和巴魯發表他的意見。
巴魯在當場也認同他的看法,並和當時的外交部長討論這事。外交部長也回應「這真是不錯的想法」,並找巴魯、基督教民主同盟的前任德國總統里夏德‧馮‧魏茨澤克(91歲)、社民黨的前任西德首相赫爾穆特‧施密特(92歲)等人前來外交部。
過去被視若無睹,但現在因一場知名的演講而出名的魏茨澤克也被美國影響而採取行動。對於巴魯的提案表示「我覺得時機已經成熟了」。
之後自由民主黨的前任外交部長韓斯第托利費‧根夏(84歲)也加入,超黨派的四個人共同寫了篇論文。巴魯說:「這樣下去將會助長核武擴散,核武會在哪裡被利用的風險等等,這是我們一致的想法」。
造成這個契機的諾伊涅克對於縮減核武的技術性問題非常清楚明白。巴魯在卸下公職之後並還在漢堡大學的1989年那年,將諾伊涅克從別間公立研究所帶進來。
他因反核運動,擔任了被頒發諾貝爾和平獎的科學家團體「帕格沃什科學和世界事務會議」的德國代表。到現在仍然是對巴魯提出建議的人。
2008年12月,巴魯打電話給諾伊涅克,說「作業寫好了」。論文將會在隔年1月9日的德國報紙「法蘭克福彙報」上刊載。受到注目的是建立歐洲的共同安全保障架構與脫離對核能的依賴等意見。
在這之後巴魯與季辛吉互相交換了好幾次意見。朝向「無核世界」是對於「為了讓人類生存下去的重要性」能夠有一致性的認知。「這樣下去實在很危險,持有核子武器的國家若超過20個以上的話就完全束手無策了,之後只能向神祈求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