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煮蛋為何不好剝殼? 原因是蛋裡面的二氧化碳
Q:剝水煮蛋的時候蛋白都會黏在蛋殼上,整顆蛋變的到處都是坑坑洞洞。這是為什麼呢?
A:這代表那顆蛋非常新鮮啊。
Q:什麼意思呢?
A:剛生下來的雞蛋的蛋白,裡面含有大量從雞體內產生的二氧化碳(CO2)這個氣體成分在。把蛋給煮過後,CO2被加溫而膨脹,將蛋白推擠到蛋殼內面,因此才會黏住。
Q:那該怎麼做才好呢?
A:放在冰箱以4度低溫冷藏最少五天,或者是放在室溫24度的屋內三天左右過後再來煮就可以了。雞蛋的殼有7000~17000個左右的小洞,雖然每個洞非常細,大約在1mm的百分之一左右,但只要時間一久的話,CO2就會逐漸從這些洞排放出去。
Q:我阿嬤說過以前的方法比較好剝耶。
A:那是因為雞蛋運送的方式越來越進步,剛生下來的蛋很快就能送到店面了。因此剛買到手立刻就煮的蛋才不好剝殼也說不定。
Q:蛋放久不會變的很難吃嗎?
A:那是相反的喔。當CO2被排出後蛋白的鹼性會變強,蛋白質會凝固成非常有彈性。新鮮的雞蛋在CO2膨脹時,蛋白就像海綿一樣有乾乾巴巴的感覺。
Q:這樣不會吃壞肚子嗎?
A:雞蛋本身的保存期限,有確定了即使生吃也不會食物中毒的日期期間。雖然機率很小,但還是會發生雞蛋被細菌感染的情況。由於保存期限大約在兩個禮拜左右,在那期間內把蛋煮好使其容易剝殼,只要充足加熱過的話就算稍微過期也不會有問題。
Q:難道沒有可順利剝下新鮮雞蛋殼的技巧嗎?
A:將蛋煮過後立刻放入冰水之類的冷水裡面,這麼一來由於溫度上的差距,只有蛋殼內的物質會緊縮,而蛋殼和雞蛋之中產生了縫隙,這樣就會比較好剝了。
Q:原來如此!
A:還有一個大家都不知道的撇步喔。在雞蛋本身不尖銳突出之處,有一個叫做「氣室」的小縫隙,也就是蛋煮過後會凹下去的部分。在這裡製造一個裂縫的話,CO2就會完全被排出,熱水進入蛋殼內側後就會變的比較好剝殼。
Q:但是這樣蛋白不會噴出來弄的一團糟嗎?
A:這是有訣竅的。蛋白和蛋殼之間其實有兩層薄膜,氣室跟兩層薄膜是分開的。只有外層的薄膜破裂但內層的薄膜還在的話,就能夠防止蛋白噴出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