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01-1  

 

日據時代統治下的「霧社事件」為其時空背景

 

小檔案

 

      所謂的台灣原住民是在漢族人民遷居到台灣之前,對早在台灣定居的人民的通稱。用中文則是叫做「原住民」。他們和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島嶼上的民族是同一個語系族群,以其習俗和文化的不同來區分。現在台灣的行政院當局認定原住民共有14個族群。以山區為中心大約有51萬人左右。在電影中上場的賽德克族的人口約有7300人,居住在台灣中部的山谷中。

 

      描述在日據時代下台灣的原住民賽德克族憤而起義的「霧社事件」之電影「賽德克巴萊」上集,於本月9號在台灣各地同步上映。電影拍攝製作費用高達新台幣七億元(相當於日幣185000萬圓),號稱是台灣電影史上最高金額。因直接採取以原住民為主題的大型電影相當稀有,因此而引起了一陣熱潮。

 

      1930年所發生的這起事件的內容,是在台灣中部山區的霧社,賽德克族攻擊了小學的體育會場和警察機構,總共殺害了143個日本人。主要原因是賽德克族遭受到日本警察無理蠻橫的對待,以及原住民居住的的山林地被大規模的開發因而影響到生計。之後台灣總督府當局動員了軍隊和警察,以一個月的時間對其進行武力鎮壓。起義的約1200名賽德克族人最後犧牲陣亡了一大半以上。

 

      預計在30號上映的電影下集,與上集加起來片長總計4小時30分,是部超長篇的鉅作。原住民抗拒日本統治時所帶來生活型態的改變,以及在山上奔跑勇敢作戰的身影等劇情都很巧妙地電影化。雖然有描寫到多數日本警官和士兵被殺害,以及日本軍隊使用瓦斯彈等場面,但導演魏德聖否認他是採取所謂的「抗日」的特定的歷史觀與政治性的考量。

 

      根據歷史學者吳密察表示,在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權時代,曾經將霧社事件和中國大陸的抗日運動兩者定義為是一體的。在1949年從大陸輾轉流亡至台灣是同一個政權,從這點來看的話就解釋的過去。在1980年代台灣民主化之後,就有多樣化的看法。也有部分原住民拒絕參加起義計畫而站在日本人那一邊,代表原住民其實也不夠團結沒有向心力,像這樣的史實在電影中也形成了強烈的對照。

 

      台灣的原住民雖然只佔總人口數的2.2%,現今在台灣卻激發出支持本土電影的氣氛。本月4號在總統府前舉辦的試映會中,總統馬英九與最大在野黨主席蔡英文兩位都有出席。吳密察說「雖然日本人或許會在意這部電影的內容到底是反日還是親日,但以歷史作為材料,台灣人應當好好回顧一下自己的社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ひろま 的頭像
    ひろま

    神是愛

    ひろ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